首页
中医古籍善本
中医医案
中医针灸
中医经典
中医相关资料
登录
搜索
金匮
分类
伤寒
金匮
温病
四诊
医经
本草
方药
医案
医话
针灸
推拿
养生
内科
外科
女科
五官
杂病
幼科
男科
其他
朝代
全部
夏
商
周
秦
汉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宋
辽
金
元
明
清
近代
现代
不详
子类
全部
标签
排序
更新时间
人气排行
精华
热评榜单
金匮悬解
《金匮悬解》是清代黄元御编撰的一部中医类古典医书,共二十二卷,刊于1754年。作者学验俱半,能发《内经》《难经》之理,兼采诸家学说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但在论治方面多从温燥立法,有其片面性。现有多种清刻本《黄氏医书八种》本等。
清 · (清)黃元御
36
金匮心典
《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注本,简称《金匮心典》。清代尤怡(在泾)纂注,撰于雍正七年(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有较深的学习心得,纂注时力求深入、得其典要,故以“心典”为书名。尤氏删去原书的最后3篇,注文阐析仲景原文精义、蕴旨,文笔简练,富有条理。对原文难以诠解之深奥词句,宁可缺略,不强予衍释,并能改正原文传写之误,删去后人不应增添之内容。可称是《金匮要略》注本中较受后世推崇的一种。
清 · (清)尤怡
63
金匮要略编注
《金匮要略编注》,《金匮要略》注本,清代沈明宗(目南)编注。初名《沈目南编注张仲景金匮要略》,刊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于次年重刊时,改题本名。沈氏认为:“从来著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但世传之《金匮要略》存在“编次失序”的情况。故此编注本,首先将“夫人禀五常……”节冠于首而为序例,其对原文的编排,体现了“察病治法之纲领”,概括诊法、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标本和一些治疗大法。卷2至22着重将杂病的方论部分加以贯串整编,使之条理化而易于检索,亦即以病证名为目,编列治疗方剂之原文;原书卷23、卷24未予诠释。沈氏注文分析病理、病机较为深入,其中不乏精辟见解。
清 · (清)沈明宗
43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金匮要略》注本,22卷。清代魏荔彤(念庭)撰,刊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此书注释《金匮要略》原文前22篇,以《内经》理论为本,结合喻嘉言等名家之论,对原文逐篇逐条予以注解。注文在吸取前贤精义的同时,颇多个人发挥,说理较为详尽。条文后之按语,常能简括病证之病因、病机、症状、兼证、治法和方药等内容,释文并能注意前后呼应,纵横比较,深入剖析,旁征博引。每一病证后又附总论,概述并分析所述病证之因证机理及治则用药。但注文间或杂有附会、不经之论。
清 · (清)魏荔彤
49
金匮要略广注
《金匮要略广注》为清代医家李彣所著,二十五篇,分上、中、下三卷,为《金匮要略》全注本。李彣根据《内经》理论,参考历代名医论著,结合自己的观点逐篇逐条注释原文,注文贴切,论析精辟,说理深入浅出,文字优美流畅,治学态度严谨求实,给后世注家以很大影响。
清 · (清)李彣
29
金匮要略直解
《金匮要略直解》,《金匮要略》注本,3卷。清代程林(云来)撰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程氏征引《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甲乙经》等,以经证经,对《金匮要略》所述之病证逐一诠释,注文以直截简切、义理详明、理论紧密联系临床为其特色。注释悉遵仲景脏腑辨证原则,分经络、析阴阳、定表里、辨虚实,井然有序,但也不无遵经泥古之嫌,致使其注文难免杂有附会之论。
清 · (清)程林
38
金匮翼
《金匮翼》为清代名医尤怡所著,全书共八卷。此为尤氏补充其所著《金匮心典》而作,故称为《金匮翼》。书中详细论述内科杂病,凡四十八门,每门先述统论,然后分述证候和治法,最后附有按语。对各证表里虚实之辨,补泻温凉之用,明晰了然。本书对中医内科临床医生,颇较高的实用价值。
清 · (清)尤怡
55
浏览过的版块
医经
内科
返回顶部
返回版块